近天气忽冷忽热,儿科门诊量明显增加。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打喷嚏、咳嗽就急着喂药,其实有些症状未必需要药物干预。今天就让我们家长关心的几个儿科问题,帮助大家科学应对。
很多家长看到体温计显示38℃就慌了神。实际上发热是身体感染的正常反应,38.5℃以下通常不需要药物降温。儿科医生建议:多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比紧盯体温计更重要。如果孩子能吃能玩,即使体温稍高也不用太紧张。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持续高热超过3天,或伴有精神萎靡、呕吐等症状。
儿童皮肤娇嫩,出现红疹很常见,但有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:一是皮疹伴随高热,二是按压不褪色,三是快速扩散全身。手足口病、水痘等传染性疾病初期都会出疹,家长要注意隔离防护。日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避免抓挠很重要。
近支原体感染较多,特点是干咳时间长。但并非所有咳嗽都是感染引起,过敏、鼻炎反流都可能引发慢性咳嗽。建议记录咳嗽特点:白天咳还是夜间咳?有无痰音?运动后是否加重?这些细节能帮助医生更判断。
不少家长热衷给孩子补钙补锌,其实健康儿童只要饮食均衡很少会缺乏微量元素。过量补充反而可能造成负担。1岁后每天500ml牛奶+1个鸡蛋+适量肉类,基本能满足钙铁锌需求。如果确实需要补充,建议先做检测。
春季是麻疹、流腮等传染病高发期。查看孩子的预防接种证,确保一类疫苗全部按时接种。现在很多地区疫苗预约查询服务,手机上就能操作。特殊体质儿童接种前要详细告知医生过敏史。
现在孩子近视、肥胖问题突出,与户外不足直接相关。每天2小时自然光下,不仅能预防近视,还能增强免疫力。选择空量好的时段,带孩子去公园跑跳比在家玩电子产品有意义得多。
1.把抗生素当药;2.迷信偏方延误治疗;3.忽视心理健康。孩子说头痛腹痛,有时是压力大的身体反应。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,比关注生理指标更重要。
养育孩子就像培育小树苗,既不能过度干预,也不能放任不管。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,遇到问题及时儿科医生,才是对孩子好的呵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