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在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?或者总觉得口腔有异味?这些可能都是牙齿在向你发出信号:该做口腔洁治了。很多人听到"洁治"就觉得是医院在推销项目,其实它就是我们常说的"洗牙",但比普通洗牙更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对口腔健康关重要的基础护理。
简单来说,就是用器械清除牙齿表面的菌斑、牙结石和色素沉淀。别小看这些附着物,它们就像牙齿的"慢性毒药"。牙结石是细菌的温床,1毫克牙结石上可能附着着上亿细菌,这些细菌会持续刺激牙龈,导致发炎、出血,时还会引起牙齿松动。
很多人以为每天认真刷牙就够了,但其实刷牙只能清除60%左右的牙菌斑。那些藏在牙缝里、牙龈边缘的顽固分子,需要工具才能清理。这就好比家里大扫除,日常擦桌子只是表面清洁,定期深度清洁才能除掉角落积尘。
口腔健康讲究"防大于治"。牙周病的发展往往悄无声息,等出现明显症状时,可能已经错过了佳干预时期。定期洁牙能及时发现早期问题,比如:
- 牙龈沟探诊出血(早期牙龈炎信号) - 牙结石堆积位置(反映刷牙盲区) - 龋齿初期迹象(白垩色斑点)
一般来说,成年人每年需要1-2次洁牙。吸烟、喝浓茶咖啡的人可能更需要每半年一次。有些人洗牙后觉得牙缝变大,其实那是原本被牙结石占据的空间,说明早就该清理了。
误区一:"洗牙会把牙釉质洗坏" 正规操作使用的超声波洁牙头是靠高频震动击碎牙结石,不会损伤牙釉质。就像用橡皮擦掉铅笔字迹,不会伤到纸张。
误区二:"洗牙后牙齿会敏感" 如果洗牙后出现短暂敏感,恰恰说明原本被牙结石覆盖的牙根暴露了。这种情况通常1-2周就会适应,使用感牙膏能加快。
误区三:"洗牙能美白牙齿" 洁治主要去除外源性色素(如烟渍、茶渍),牙齿本色。想要明显增白需要专门的美白治疗,两者不能混为一谈。
1. 看消毒流程:必须做到"一人一机一消毒",器械包装当场拆封 2. 问操作规范:正规洁牙应包括检查、洁治、抛光、上药四个步骤 3. 警惕陷阱:几十元的洁牙可能省略关键步骤或后续推销其他项目
特别提醒:患有病、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的人群,洁牙前需主动告知医生。孕妇也可以洁牙,但建议选择妊娠中期(4-6个月)进行。
刚做完洁牙的48小时内,建议避免进食过冷过热或深色食物。日常护理记住这三点:
- 使用巴氏刷牙法(牙刷斜45度朝向牙龈) - 每天少使用一次牙线清理牙缝 - 每3个月更换牙刷,电动牙刷头也要定期更换
牙齿就像身体的"门面工程",定期洁治就是基本的维护保养。与其等到牙疼难忍才就医,不如把清洁变成日常习惯。下次刷牙时如果发现牙龈出血,别犹豫,该预约一次口腔检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