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年,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体检,但也有不少人觉得“没病不用查”。其实,定期体检就像给身体做“年检”,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。今天我们就来体检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科学选择体检项目。
很多人在体检时只看重血常规、尿常规这些基础项目,却忽视了更关键的检查。以常见的肺癌为例,早期往往没有症状,但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,能发现小于1厘米的结节,率高达90%以上。同样,胃镜检查能发现早期胃癌,宫颈TCT检查可以预防宫颈癌。体检科医生建议:40岁以上人群每年少要做一次针对性筛查。
20-30岁的年轻人重点关注肝功能、甲状腺和传染病筛查;30-40岁要加入血糖、血脂检测;40岁以上必须增加心脑血管和标志物检查。女性在备孕前建议做优生五项检查,更年期女性要关注骨密度。体检科会根据个人情况定制方案,比如长期熬夜的上班族可以加做心脏彩超,有家族史的需提前进行相关疾病筛查。
空腹8-10小时是基本要求,连口香糖都不能吃。体检前3天避免剧烈运动,不要熬夜。女性要避开经期,穿方便检查的衣物。如果有慢性病需要服药,记得提前医生。体检科医生特别提醒:采血好在上午9点前完成,这时候指标接近真实状态。
体检报告上箭头不代表一定有问题。比如转氨酶轻度升高可能是熬夜引起,复查即可。但要重点关注这些“危险信号”:空腹血糖≥7mmol/L、低密度脂蛋白>4.1mmol/L、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等。体检科建议拿到报告后,一定要找医生解读,不要自己上网查资料吓自己。
体检发现问题分三种情况:一是需要立即治疗的,如重度贫血、明显占位病变;二是需要复查的,如轻度脂肪肝、小结节;三是只需观察的,如生理性囊肿。体检科医生强调:查出肺结节别慌张,8mm以下的只需要定期随访,过度治疗反而有害。
在同一家机构体检有个重要好处——建立连续的健康档案。医生可以对比往年数据,发现细微变化。比如去年血压120/80mmHg,今年突然变成140/90mmHg,虽然都在“正常范围”,但这种变化趋势就值得警惕。现在很多体检中心都电子档案查询,手机就能查看历年报告对比。
有人觉得体检正常就万事大吉,其实体检只能筛查常见病。如果出现持续消瘦、疼痛等症状,即使体检报告正常也要及时就医。另外,普通体检不能替代专科检查,比如肠镜、冠脉CT等需要另外预约。记住体检的真正目的不是“查病”,而是评估健康风险。
现在很多医院的体检科都开通了线上预约服务,建议提前1-2周预约避开高峰期。健康是自己的,花半天时间做个检查,比将来花几个月治病划算得多。如果不知道该怎么选项目,可以直接告诉体检科医生你的年龄、性别、职业和家族史,他们会帮你制定个性化方案。